2017-09-25 00:00:00 作者:华越国际 浏览次数:
作者:陈骐,英飞凌科技澳大利亚分公司高级主任工程师。
自动驾驶是非常炙手可热的科技领域,许多不同性质的公司参与其中,比如汽车制造商,车厂的各级供应商,以及越来越多的各类科技公司。
在这种多的公司中,究竟哪种是在未来真正能够推动自动驾驶技术成熟并普及的公司呢?
我认为,推动全球自动驾驶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汽车零部件一级供应商,也就是行业里所说的Tier1,其中的代表有博世、大陆、电装、采埃孚、德尔福、法雷奥等。虽然这些公司相对比较低调,但他们对自动驾驶技术研究的历史其实并不比科技公司短,包括软硬件在内的各类相关技术的积累也不落后于科技公司,而且较为重要的是,一旦到了自动驾驶技术量产装车的时候,车企也只会向他们订购软硬件一体的完整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今天我们就着重介绍一下这些公司在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同时也会分析一下科技公司的发展出路和机会。
一、Tier1是汽车产业的部件和核心技术的提供者
在传统汽车行业中,Tier1一直就是车辆核心尖端的部件和技术的提供者,例如车辆汽车关键的两个技术:动力总成和底盘技术,基本上就被博世、大陆、电装、德尔福等Tier1所把持。
到了自动驾驶车辆的时代,这个情况看起来不会发生改变,他们仍会给车企提供包含软硬件在内的完整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这其中包含了重要的四个系统:传感系统、动力系统、控制系统以及车载信息系统。
自动驾驶技术所必需的传感和环境感知、精确定位、计算规划、控制执行等功能,都必须通过这四种不同系统的组合来完成,只有拥有了这些系统的研发和制造能力,才能使不同等级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实现成为可能。
1.Tier1硬件方面的优势
首先,Tier1能够生产从超声波雷达、各类摄像头到毫米波雷达再到激光雷达的全套传感器,且都是符合汽车使用的车规级产品。汽车用到的部件都要满足车规级的质量要求。
例如其电子系统要在零下40度至85度的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而发动机周边的电子元器件则需要在零下40度至150度的环境下工作。对比之下,iPhone在零下10度左右的时候就已经冻关机了。
要满足这些严苛的标准,也只有积累了多年的汽车部件尤其是各类电子控制单元的研发制造经验的Tier1们才能做到。
其次,Tier1在研究自动驾驶的开始就定位于量产化,只有基于现有成熟的且成本可控的技术,才能促成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汽车部件对成本高度敏感,成本性能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的产品在量产方面必定会面临巨大的困难。
以车载计算平台为例,自动驾驶汽车需要极其强大的计算能力,为此,英伟达、英特尔等芯片巨头也都针对自动驾驶推出了车载计算平台,如英伟达的DriverPX2等。虽然这些车载电脑的计算能力强劲,但是英伟达、英特尔等公司也仍然需要Tier1才能将其量产。
正是基于以上因素,在今年1月份的CES上,我们看到了英伟达同时找了博世、采埃孚等Tier1合作。换句话说,英伟达这样的在自动驾驶领域赫赫有名的芯片公司,已经变成了博世、采埃孚的供应商。
英伟达CEO黄仁勋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配件巨头其实不甘于仅仅为他人做嫁衣,同样是由于常年在研发和生产电子控制单元系统,他们也在根据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进展,开发自己的自动驾驶电子控制单元系统。
2. Tier1在软件方面的技术并不落后于科技公司
首先,Tier1们几乎提供了所有的车载电子系统与配套的专用软件,如车载仪表、中控娱乐系统、发动机/变速箱管理程序,以及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程序,在车用软件的开发上经验丰富。
未来的四、五级自动驾驶汽车已经不再需要人类监测路况,因而自动驾驶车载的操作系统更多地注重对车内设备的控制,这本身就是Tier1所擅长的。
其次,车用软件系统对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非常之高,想像一下正开车的时候发动机管理系统死机了是多么致命的一件事情,这也是科技公司之前很少碰到的要求。
最后,科技公司们擅长的AI算法也并非是少数人掌握的黑科技。事实上,很多AI里的学习框架与算法也都是开源产品,Tier1也一直在研究与应用AI技术。
例如,博世在今年年初就宣布将累计投资3亿欧元兴建全球AI研究中心,目前在硅谷、班加罗尔和德国设有三个分支机构。而且,配件巨头们的软件团队规模也不弱于科技公司。博世的亚洲区负责人曾经透露,仅是与自动驾驶相关的ADAS业务就有超过2500名工程师。而作为对比,国内较大的自动驾驶公司百度,据称其团队也只有400多人。
总结一下就会发现,无论是自动驾驶的硬件还是软件,Tier1们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一方面,他们掌握着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摄像头等各种车用传感器的研发与制造能力,并且还是车载计算平台实现量产的关键。
另一方面,Tier1们生产了几乎所有的车用控制系统,并常年针对各类汽车应用专业编写控制软件,拥有丰富的车用软件的经验和积累。
在AI技术兴起后,他们又逐渐将其应用在汽车领域里,推动了AI技术与汽车行业的融合。